計畫成果
以科技創造更包容的高齡與多文化社會:外籍看護工照顧不同高齡者狀況下生活支持、環境友善、與有品質的高齡照護永續研究
【執行成果摘要報告】
根據勞動部統計112年12月底社福移工總計234,305人,其中76%為印尼籍外籍看護工179,035人,臺灣大多數高齡被照顧者以中文或台語為主要語言,主計總處於202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65歲以上有 65.9% 人口將台語作為主要語言,當外籍看護僅能使用母語時 (印尼語、越南語、泰語等東南亞系語言),常因語言無法溝通造成彼此誤解,發生爭執,造成照護品質下降。
Kasih App的命名背後蘊含著跨文化包容的核心價值,於社會包容與跨文化上的用心呈現在設計的核心概念主要集中在「朋友/夥伴」、「照顧」和「老人」上,各挑選出一個印尼文Kawan(朋友)、Asuh(照顧)、Lansia(老人),並強調透過手機(melalui Handphone),拼湊成Kasih這個有印尼發音「愛」的意思作為App命名,既強調了關係的溫馨和照顧的重要性,同時營造出一種友善而親切的氛圍。
此外,Kasih在台語中也有「卡水」的意思希望讓長輩也喜歡,這不僅增加了名稱的趣味性,還為App賦予了更豐富的文化層次。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使用者的興趣,還能夠在跨文化和跨語言的情境中營造出一種共鳴和親近感。透過Kasih App的應用,讓在台擔任高齡照護工作的移工生活變得更美好,並建立起和高齡者及家庭共同關懷與支持的社群。
成大老年所邱靜如老師帶領團隊,協同成大資工系盧文祥教授,結合語音科技與高齡照護需求,打造支援台語、華語、英語、印尼語與客語的跨語即時翻譯App—Kasih。第一年完成App雛型開發、功能設計與跨文化語料建置,為全台首創支援「台語-印尼語」翻譯的照護應用程式,並與GWO協會及多元團隊合作進行實測與推廣。第二年聚焦於技術優化與語言擴展。語音辨識方面,以Whisper模型為基礎,結合超過570小時客語語料進行微調,顯著提升醫療與生活用語的準確率。語音合成導入VAD與API優化,大幅提升語音自然度與即時反應速度。翻譯系統引入命名實體辨識與多層處理機制,印中翻譯正確率達99.2%,優於Google Translate。應用內容方面,新增語音/文字搜尋、照護情境字卡、料理教學與點歌功能,並完成台語詞典5000詞條優化。問卷調查顯示,使用者在「促進溝通」、「提升幸福感」、「文化理解」等面向評分皆高於4.7分,整體滿意度佳。推廣策略包含線上社群行銷與實地活動,涵蓋看護工課程、醫院、社區與仲介單位,有效擴大影響力。Kasih App已成為臺灣高齡與外籍照護場域中具實用性與文化包容力的創新溝通工具。
透過Kasih App提升外籍照護移工的語言溝通能力,促進跨族群文化照顧研究,豐富相關學科領域。同時,若能納入勞動部例行性的入境看護一站式訓練,有助於建立更全面的照護專業知識體系,提高看護品質,可以強化政府的培訓體系,提高外籍照護移工整體素質,進一步支持長照政策的實施。







【Kasih在國內外的外看仲介團體廣為採用】
印尼當地人力仲介PT.SUKMA KARYA SEJATI INDONESIA MANPOWER SUPPLIER職訓中心中文學習班APP宣傳與交流。

【Kashi 在各大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及社區單位採用】



【Kasih在臺灣各地方單位廣為宣傳】—向在地公民團體與居民介紹服務方案

線上推廣
短影音
依不同劇情主題拍攝短影音,模擬看護工在工作時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讓看護工及雇主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APP。

圖文
以主題—看護知識攏底家,利用知識分享的方式讓大眾了解實用的長輩看護技巧,藉以宣傳App內豐富的照護知識。

市府網站
臺北市政府新住民專區網站—8語網站貼文宣傳

仲介公司群組及外籍看護雇主群組宣傳

Kasih粉絲團管理


